前段時間,在抖音平臺上看到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梁永安的一段講解,大意是:時下許多年輕人,似乎對美的概念缺乏獨立的判斷,別人說什么是美,一堆人就朝著哪個標準去“修剪”自己,比如網紅臉、大眼睛、拉風頭,結果成了千人一面,大家說著相同的話,做著相同的事,落入“完美主義”的陷阱,一邊幻想自己身上生出無遮無攔的雙翼,孜孜不倦地去追求完美,一邊拼命隱藏自己的不完美,產生自己一生恐將一事無成的苦惱,讓自己失去方向。
對梁永安的觀點,筆者頗為認同,也深有感觸,美是成熟的文化,是已有的標準。在上學期間,我在抄寫心理學筆記的時候,開始為了追求完美,把每個字寫得工工整整,熒光筆標貼標簽一樣不少,一旦有個錯字就覺得這頁筆記一定要撕掉重寫,后來發現心思全花在追求所謂的完美上,我對知識點的印象為零,就突然覺得大可不必這樣,其實完美的結果是最后教務系統查到的喜人分數,而不是華而不實的手抄筆記??磥?,不是所有對美的追求都是有意義的,不是所有追求都會讓你快樂。
“完美主義”其實是最大的陷阱,它的標準、價值都直接忽視了所有個體客觀和主觀的條件及狀況的差異,只要求按照一個特定意義上的模板去生活,這好似某種意義上的刻舟求劍。船速緩慢或者靜止時則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,但個體的差異終究與沉淀下來的模板有巨大的區別,假若用舊有模式套用現有生活,一定是不合時宜的,況且,人往前走的時候必然有缺失,不會事事完美,如果非要用過去的經驗定義來約束自己,反而是給自己套上枷鎖,也是在封閉和包裹自己真實的樣子。
一個人認識不到自己真實的樣子,當然很難找到自己。日本作家谷崎潤一郎的作品《細雪》,就是最好的例證,《細雪》一書的主人公是出身名門望族的四姐妹,四姐妹中,老三追求完美,她是英文專業畢業,總希望像傳統的女性一樣,不出去干活,在家里穿著和服插花,另一方面她又想相親,找到自己愛的人,然而魚與熊掌不可兼得。老四不一樣,她打破了三個姐姐的范式,自食其力,她代表新的年輕一代,自己走向社會,雖不完美,卻是在最有力量地生長著。美應該是多元化的,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獨特的地方,這才是真正的美。
《紅樓夢》里劉姥姥進大觀園,曹雪芹寫了一道極為詳細的菜品“茄鲞”來招待,王熙鳳說,你嘗嘗這個,和你們地里的茄子是不是一個味兒?一個茄子里面要用十幾只雞來配,隱喻了賈府里面的人喪失了本真的自然狀態,被一層一層包裹,活得很虛假??墒莿⒗牙褞砹艘环N新的生命形態,帶來了一個剛從地里摘出來的還帶著土的茄子。那個茄子其實就是劉姥姥,她的生命是帶著泥土的,恰是生命本身,一個很真實、很自然的生命狀態,兩相對照,截然不同。曹雪芹用一道菜寫出了兩類不同的人。
華麗的、標準化的美,是對自我的強力修剪,往往是被包裹著的時代要求,而不是時代的自由感受。但是強大的力量美,精氣神美,由內而外的自信美、知性美,反而是生命力的體現。就像是嬰兒的第一聲啼哭,尖銳刺耳,卻象征著蓬勃的生命力。
完美主義應該拆解來看,即完美的主要意義。那么,完美的主要意義是什么呢?筆者認為應該是優化,并相信可以再次優化,應該是自我在不斷行動,不斷完善的過程中,越來越被認可,所以年輕人在追求自我的過程中,不能把自己放在特定的環境之中,這只會讓自己更加片面且死板,應該跳出特定的環境,觀察或體驗不同環境中的人或物,還應該站在更高的視角,站在旁觀者的角度,思考可提供的價值,思考可達到的標準,先完成再完美。
人只有受到阻力時,才能觸動自己,反思自己的生命是否真實。有時候固步自封、墨守成規,維持表面的完美,實則死水一潭,在時代的洪流中反而更容易被淘汰。真正勇敢的人面對時代的風口,就應該學習小馬過河的精神,勇敢踏入洪流之中,去感受、碰撞、掙扎、突破、釋放自己本來的性格,雖不完美,卻是在最有力量地生長著。相比 “春風得意馬蹄疾,一日看盡長安花”,遺憾和失落,才是人生常態。
莎士比亞曾說,人們可以支配自己的命運,若我們受制于人,那錯不在命運,在我們自己。完美的定義都是因人而異的,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一致認可的完美。用圣人的標準可以律己,但如果拿它來管理,就會產生無與倫比的混亂和欺騙。所以,孩子們要真正認識自我,往往需要在不完美的探索中認識自己,于痛苦中發現自己的毅力,于歡樂中發現自己的平庸,在這個過程中,才能逐漸知道自己熱愛什么樣的生活,跟什么樣的世界聯系在一起。